管理学院新
学院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新闻小组举行共读《人民日报》第三期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之魂

发布日期: 2018年12月28日  浏览次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之魂,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重要责任。2018年12月26日晚,我院新闻小组共读《人民日报》第三期活动在一教420会议室举行,李喻老师带领新闻小组全体成员就如何保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由胡晓婷同学主持。

会议伊始,李喻老师从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的传承和发展出发,延伸到互联网时代,我国传统文化如传统建筑、传统民俗、民间戏剧等的衰落形势和新生机遇。她谈到,在广州,有很多年代久远的传统村落如珠村、黄埔古村的祠堂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更多的是用来堆放杂物或者出租;很多民间的手工艺品、戏曲没有经济条件的支撑,渐渐趋于衰落。李喻老师通过其亲身经历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在随后的互动讨论环节,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展开热烈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各抒己见。

来自潮汕地区的陈书瑶同学认为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的问题之一在于后继乏人。源自南宋的潮阳笛套音乐是潮州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之一。但如今掌握这项艺术的人大多为年逾古稀的老人,年轻人所学基本是钢琴、小提琴等热门乐器。随着这些老人的相继去世,笛套音乐面临失传的风险。

赵舒颖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还不够。大量的综艺节目和娱乐信息掩盖了人们的关注视野,碎片化时代的阅读带来的更多是浅尝辄止的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亟待深度挖掘和传播,大众传媒应引导大众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绽放文化闪光点。

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重新焕发出光彩。“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传统文化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每个人都要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主动了解,保护,传承优良传统文化,为弘扬创新传统文化建言献策,献出自己的力量。(图文/新闻小组)